时代的脚步,在不断跨越艰难险阻中变得愈发坚实。探寻奋斗历程,必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。
过去5年,中国能源的前进步伐令人惊叹──
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,我国能源行业直面各种风险挑战,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始终保持在80%以上,供需关系持续向好;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,年均增速控制在3%以内,以较低增速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……
2020年,岁末收官,能源行业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。
来自2021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的声音振奋人心:“十三五”规划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,清洁低碳、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构建,“四个革命、一个合作”能源安全新战略呈现出根深叶茂、生机勃勃的崭新局面。
不惧风雨,多元供应根基“稳”
这是攻城拔寨、奋力跃升的5年——
“十三五”时期,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。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成为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、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。
将时光的指针拨回至2016年2月,国务院出台《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》,正式向煤炭过剩产能宣战。同年底,煤电也进入了防范的视野。在国家能源局《2017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》中,涵盖了煤炭煤电两方面内容的“化解防范产能过剩”被列为2017年重点任务之首,自此肩负起提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体信心的重要使命。
神东煤炭坚持开发与治理并重,走出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煤炭工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新路子。
五年间,以煤炭煤电去产能为重点,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砥砺前行:退出大量煤炭落后产能,超额完成“十三五”煤炭去产能目标;关停落后煤电机组超3千万千瓦,煤电装机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;启动首批71家智能化煤矿建设,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增长到全国的96.6%。煤炭煤电的深刻转型,带来的是行业提质增效的巨大飞跃。
这是主动求变、创新挖潜的5年——
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,确保能源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全局性、战略性问题。
面对社会发展对油气需求日益增加,油气进口量持续走高的局面,我国油气行业坚持把国内油气勘探开发作为保障油气安全的“压舱石”,持之以恒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,态度坚决、信心坚定。
中国石化天津接收站顺利完成第200船LNG接卸任务。杨华 摄
五年间,以油气勘探开发为抓手,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稳步增长:原油产量连续两年企稳回升,2020年预计达到1.94亿吨;天然气连续4年增产超过100亿立方米,2020年预计达到1860亿立方米;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化开发成为新的增长点;近50项天然气互联互通重点工程建设完成,新增日供气能力近1.5亿立方米。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的显著成效,带来的是资源配置能力的大幅提升。
这是稳字当头、持续突破的5年——
生产供应保障能力稳步提升,多元能源供应体系兼顾“量”的适度增长与“质”的优化提高。
国家电力投资集团黄河水电公司光伏电站。
与风电、太阳能发电双双提前完成“十三五”规划装机目标呼应的是,国家能源局为推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,坚持消纳优先,把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用水平作为行业开发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,引导消纳形势明显改善。
五年间,以可再生能源行业为突破,能源供给结构加速优化:水电、风电、光伏、在建核电装机规模等多项指标保持世界第一,风电、光伏发电经济性不断提升、平价无补贴上网成为现实,风电、光伏发电和水能利用率均提高到95%以上,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“亮丽名片”。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,带来的是我国能源转型中电力增量主体的加速转变。
国电舟山普陀6号海上风电场2区工程风机安装现场。
挺过调整阵痛,靠的是勇气与决心。补齐发展短板,要的是力度与韧劲。做优发展增量,凭的是创新与实干。我国能源保障不惧风雨,日夜兼程。
守正创新,低碳转型发展“进”
时光见证不朽。
一组“绿”动的数字,成为能源行业清洁低碳转型的生动注脚。
——“优”字醒目,能源利用效率屡创新高。
5年来,能源行业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“双控”制度,完成煤电机组节能改造约8亿千瓦,火电厂平均供电煤耗降至每千瓦时306.4克,厂用电率、电网线损率实现“双降”,炼油综合能耗降至每吨65千克标准油,主要指标持续改善提升。
——“高”字添彩,能源结构优化蹄疾步稳。
5年来,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增量中的份额增长到65%以上,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超过15%,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速超过10%,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增长到约27%。
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,颜值更高、气质更好。
一组暖心的画面,承载着百姓心中的满满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涿州热电开创性建设绿色城市燃煤热电联产机组,守护“京津冀”蓝天。
随着北京上空的蓝天越来越“平常”,家中曾满负荷运转的空气净化器早已被搁置在角落。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数据显示,2019年,北京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40天,重污染天数只有4天,“蓝天保卫战”成效明显。
过去5年,从建成投产了12条大气污染防治输电通道,超低排放煤电机组8.9亿千瓦,到全面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,替代散煤1.4亿吨以上,清洁取暖率提升到60%以上,从建成全球最大的充换电网络,到全面供应国六标准车用汽柴油,能源领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降低,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18.5%。
2020年7月17日,阿勒泰至准北750千伏输电线路全线贯通,电力人员进行验收走线,750千伏延伸至新疆最北。胡晓武 摄
在中国版图的最西端,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,2000多名柯尔克孜族农牧民对未来有了更多期盼——2020年4月,吉根乡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竣工送电,全乡实现了动力电全覆盖,为当地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。
过去5年,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全面完成,全国农村大电网覆盖范围内全部通动力电,带动农村电气化率达到18%;建成投运跨省跨区重要输电通道23条,全国大电网基本实现联通,西电东送能力达到2.6亿千瓦;建成2636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,惠及6万个贫困村、415万贫困户,被评为国家“精准扶贫十大工程”之一。民之所望,施政所向。服务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,始终是做好能源工作的中心任务。能源惠民利民工程加快建设,用能基础设施不断完善,能源扶贫工程精准实施,人民生产生活用能条件持续改善,全国能源系统集中力量做好基础性、兜底性民生工程,撑起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征程。
奋力开拓,改革创新韧劲“足”
今年以来,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,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能源改革发展工作,既是一次大战,也是一次大考。国家能源局加强组织领导与工作筹划,动员全行业全系统力量,迅速建立起能源保供、复工复产和重大问题协调三项工作机制,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、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难以忘记——在抗疫斗争的关键时刻,中央能源企业三天三夜为雷神山医院通电,五天五夜为火神山医院通电,37小时为武汉最大方舱医院通电,全力保障煤炭、油气稳定供应;
国网湖北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动员部署现场。邹小民 摄
难以忘记——面对口罩、防护服等医疗物资严重短缺的局面,中央能源企业迅速转产、加班生产,及时有效保障了疫情防控需要,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,充分展现了新时代能源行业的精神风貌。
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,坚持一手抓复工复产、一手抓工程建设,一手抓风险应对、一手抓改革发展,能源系统推动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。
从“旧动能”向“新动能”的转变逐浪而高——我国自主创新和重大装备国产化取得积极进展,科技创新从“跟跑、模仿”为主,向“创新、主导”加速转变。自主核电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,华龙一号全球首堆成功并网发电;神华宁煤煤制油、柔性直流电网等重大项目成功投产,标志着我国已经自主掌握相关领域的核心技术;电网核心芯片研发应用成效显著,小型燃气轮机、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装备实现国产化,光伏组件发电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纪录;大力推进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升级,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兴起。
中国华电投资建设的启通天然气管道项目完成联合调试成功通气。
从“积累量”向“提升质”的转变势不可挡——坚持把“放管服”改革、研究实施能源规划作为大事来抓,“十四五”现代能源体系规划、分领域规划和重点区域能源规划形成初步成果;电力、油气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,市场化交易电量累计10.3万亿千瓦时,降低企业用电成本近3千亿元,开展多轮油气探矿权竞争出让,组建国家油气管网公司,“X+1+X”市场体系加快形成;积极推进国际能源合作,五大油气合作区基本形成,与7国实现电力联网,能源领域多元化开放合作深入拓展。
大潮涌起、风正帆悬。站在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,推动“四个革命、一个合作”能源安全新战略走深走实已集聚起磅礴之力。着眼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两大目标任务,能源系统将步履铿锵,行向能源高质量发展新的征程。(王怡 刘泊静)